2014年7月31日

[主,你得著我一生] 塑造了無數基督徒奉獻經歷的女詩人海弗格爾-詩歌339

詩歌時代:第五時期(1850-1920)│分類:奉獻

每位偉大的詩人在自己龐雜的詩歌作品中往往都隱藏了充滿個性的「簽名」,讓唱詩者一唱就曉得是這位詩人的大作、使人過目不忘,餘韻猶存。在他們的詩句之間,會有幾個字詞如同行星圍繞著一個恆星般的主題,不斷反覆、重現,閃爍在一生的詩歌創作歷程之間。這些「簽名」,就像詩人在唱詩者的耳邊不厭其煩一再的提醒:「嘿!看清楚了,這就是我寫這首詩歌的重點呵!」

只要細細尋找詩人「簽名」的痕跡,就能打開詩歌外殼,直指核心。

以撒華滋而言,這個主題是「十字架」;對查理衛斯理而言,是「得勝」與「成聖」;對約翰牛頓而言,是「蒙恩典的罪人」;

對於海弗格爾(Francis R. Havergal, 1836-1879)而言,這個主題則是「奉獻」。
而奉獻的主題的種子,卻埋藏在海弗格爾去世前6年的1873年,對女詩人而言,這是左右她詩歌創作,一個關鍵且神奇的一年...
一、1873年,引爆奉獻的開始:
這年年初,福音家慕迪(Dwight Lyman Moody)雖然人在美國,但心卻繫著大西洋另一端的英倫,他發出豪語,期待再度回到英國,為主贏得一萬個靈魂,並要「傳福音給悲慘的貧窮人,也要傳福音給悲慘的有錢人。」

於是他和歌唱家散基(Ira David Sankey)組成福音團隊,乘船從紐約前往利物浦,展開了2年英國的福音旅程,也在歐洲刮起了一股「奉獻」的福音旋風,就是後人常津津樂道的「第一次福音遠征」(First Crusade)

19世紀維多利亞式婦女的感性、燜燒與濃烈的情感,在37歲的海弗格爾身上都找的到;因此,當女詩人猛然被捲入了這股世紀末的福音運動狂潮,受主呼召,渴望將自己全然奉獻給神之時,就不會如此令人感到訝異了。
1875年的英國,慕迪正向在農倉裡的群眾傳揚福音,散基坐在慕迪右側
然而,半年過後,在她身上的這股屬靈復興熱潮不免漸漸散去;到了1873年底,她度過了個人最大的一場屬靈轉機,讓她事後不斷複述、回味。

那是一個海弗格爾人生中無數焦慮的夜晚之一,她在懷疑自己是否「完全屬主」的迷惘中浮沈;對她而言,這是30多年來無法化解的惡夢。「主阿,到底這麼做是否討你喜悅?」「主,我要如何才能脫離罪,完全潔淨?」這些通往死路的疑惑如同毒蛇般纏繞著她的頸項,她已經多年無法好好呼吸。

跌落在幽深谷底的惟一出路,就是只能向上。聖經中一句再熟悉不過的話如強光照亮了她的黑暗:「他兒子耶穌基督的血也洗淨」(約翰一書1:7)。她赫然發現「洗淨」這個動詞是希臘文中專有的線態(linear,現在式的一種),代表持續性的動作;於是,她明白潔淨的工作完全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靠那位有權柄令她潔淨的救主,而且如今這位救主正不斷在她身上進行洗淨的工作。

事後她的姊姊瑪利亞(Maria)在為妹妹寫的傳記裡這樣描述這個轉機:「那些沒有陽光的深谷,從此永遠過去了;今後平安和喜樂要從她裡面湧出,並且在聖靈的教導之下,越湧越深,越湧越廣。」

經歷了這一刻之後,奉獻對她來說,就是再自然不過的結果,再也不是一個艱難的舉動了。

往後6年,直到海弗格爾死時,「奉獻」、「降服」...等字眼(surrender, consecration, dedication, devotion)就不斷地在她的詩歌中出現,主導了她的創作軌跡,女詩人自此進入了最豐沛的詩歌創作期;實際上,除了零星幾首詩歌外,幾乎全部的詩歌都是在1873之後所創作出來,而這70多首詩歌驚人的一致性與獨特性,使唱詩的人感受到情深的奉獻,與奉獻後的喜樂,讓她得以在歷史上留名,在基督教的歷史中被譽為「奉獻詩人」(Consecration Poet)

經過了這段令她永遠紀念的經歷後,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海弗格爾就寫出也許是歷史上最聞名的奉獻詩歌,塑造了無數基督徒奉獻的經歷:「主,你得著我一生」(詩歌339)


二、兒童班出身的聖徒共同的困境
就像許多從小在教會中長大的孩子一樣,小海弗格爾的屬靈知識超越屬靈經歷太多太多。在她身上,可以勾勒出兒童班出身的聖徒典型的輪廓與困境:
  • 從小嫻熟聖經故事,能輕鬆按順序背出雅各12個兒子的名字;
  • 對經歷神有著美好浪漫的想像,以致於怎麼也無法經歷主;
  • 努力靠外面看得見的好行為來補足生活中空洞的經歷;
  • 身旁環繞著愛主的同伴們,無形中有著競爭不完的屬靈「成就」;
  • 家中長輩是赫赫有名眾人屬靈的指標,從小被屬靈的光環壓得喘不過氣來;
  • 聽見太多,看見太多,束縛太多,享受太少。
青少年時期的海弗格爾,就已展露詩歌創作的天才
然而,要像海弗格爾這麼優秀的兒童班小孩,恐怕也很少見。

父親威廉(William Henry)是英國國教的主任牧師,是當代有名的作詩人、作曲家,詩歌也屢屢獲獎。

身為家中6個小孩的老么,小海弗格爾備受疼愛,4歲開始讀聖經,7歲開始寫詩,精通7國語言,長大後甚至能背下詩篇、以賽亞書、小申言者書,與大部分新約。她也精通鋼琴,歌聲美妙,可靠記憶彈奏許多大師作品。

6歲時,小海弗格爾第一次在屬靈之路上感覺迷惑。一次主日早晨,她聽見牧師在講台上說到罪惡的代價、永遠的刑罰,與末日不滅之火的審判。小女孩受到屬靈的「恐嚇」之後,回家之後努力做個完美的女孩,但屢戰屢敗,灰心喪志,終究脫不了罪與罰的陰影。才10歲的女孩,不斷自責自己對主欠缺愛慕,因自己過犯心生恐懼,自閉、木訥、壓抑,怎麼也無法將心敞開了。

黑暗的經歷沒有停在這裡,海弗格爾11歲的時候,母親病倒在床上,臨走前,放不下她最愛的女兒,不捨看見她多年愁悶的景況,她說了一句將來能解開女孩心牢的鑰匙:「除了基督的寶血之外,沒有什麼能讓妳在神面前顯為潔淨、可愛。(nothing but the precious blood of Christ can make you clean and lovely in God’s sight.)但在海弗格爾還在消化母親遺言的時候,母親已離她而走。

小女孩沒有參加母親葬禮的遊行;體弱、心碎無力行走的她,坐在窗口,看著抬棺材的人們走過,口中無法停止呼喊媽媽、媽媽,心中輾轉揣思著母親最後遺言的意義。

母親過世的那年,大姊也遠嫁了,被世界遺棄的孤單感衝擊著她。但真正造成她無助的是更深的感覺,是那種說不上來屬靈的矛盾。

儘管她從未質疑過神的存在,她從也未曾真實的經歷過神。她渴望親近神,卻不得其法,一年復一年,她仍不覺得自己是位基督徒-一個有基督的人。她深知自己是個可悲的罪人,沒有得救的希望。她盼望有真實的喜樂,她盼望罪得到赦免,她不懈地禱告,但禱告反成了她的枷鎖。

她形容,年幼的自己如同「在流沙中掙扎逃離,但當我越使勁,反使自己陷得更深。」多年來,這個痛苦的祕密深藏在她的心中,她不敢和任何人傾訴,甚至讓她產生自殺的傾向。

13歲時,海弗格爾被送到倫敦富有中產階級女孩的住宿學校。女校長提德(Mrs. Teed)對學校中60~80位學生的靈魂很有負擔。但即便置身於屬靈的環境,身旁的人不斷談論著得救的喜樂,黑暗仍然環繞在身旁,在風暴中她聽不見主的聲音。她不覺得主要救她,她在尋找主向她顯明的證據。身旁越多人的喜樂,反映照她自己有多麼無望;她嫉妒他們。她哭泣、她禱告,仍只有無聲的回應。

度過青春期黑暗摸索的10年之後,海弗格爾的屬靈生命終於有了轉機。

兒童班的孩子可以從小明瞭聖經,在理智中相信有神,但還需要簡單的接受主的話,將自己交給主,才能避免黯淡的青少年時期。

15歲的時候,從前的家庭老師,未來的繼母庫克小姐(Miss Caroline Cooke)陡然問她一個問題:「為什麼妳不能立刻就此信入救主呢?...難道祂的呼召、祂的應許對妳還不足夠嗎?妳還不能將妳自己獻給妳的救主基督嗎?」(Why cannot you trust yourself to your Savior at once?)

她一下子呼吸不過來,腦袋還未想清楚,口裡卻已回答:「當然,我可以!」她立即衝上樓,跪在主面前,將自己毫無保留的獻上給神,久違的喜樂總算臨及了,主引導她進入安息,接受無條件的赦罪恩典,並真實的得著基督。好不容易,父母的神成了她的神。

三、最軟弱的詩人,最拔高的詩歌
一個人為自己挑選的墓誌銘,是他為自己一生的註腳,也是轉逝的生命裡最珍視的價值。

海弗格爾的墓誌銘很簡單,僅用了聖經一句直白的話:「祂兒子耶穌基督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翰一書1:7),但這句話卻貫穿了女詩人一生對主的經歷;是兒童時母親逝世前的諄諄提醒,是青少年嚐到奉獻甘美的基底,是40多歲經歷全然降服的關鍵真理;不僅如此,更是她詩歌創作的底蘊,是不斷催促她寫詩的動力。
影響詩人最重要的一句聖經的話:「祂兒子耶穌基督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翰一書1:7)
1872年,在慕迪和散基還未將芬尼的福音詩歌帶到英國之前,也是海弗格爾即將進入她詩歌創作最豐沛階段的前一年,她就熟知遠在紐約曼哈頓的盲眼女詩人:芬尼‧克羅斯比。芬尼此時的詩歌早已傳遍美國,影響力甚至遠達歐洲,深深啟發了小她16歲的海弗格爾,令這位詩歌生涯才剛起步的晚輩寫了一封充滿仰慕之情的長詩給芬尼:
盲眼的詩人在海那端,一顆英倫的心嚮往不已...
一位在東,一位在西,然而向愛主所唱之詩將我們的魂緊緊相繫...
阻隔的海與不息的浪,再也無從將妳我隔絕;
姊妹阿,我們何日有幸能相會,至時我們的心將歌頌,我們的眼將看見!(註)
戴著圓邊墨鏡,一面手杵針線織著毛衣,一面靜靜傾聽友人閱讀這首幽默、溫暖的詩句時的芬尼,嘴角不覺堆起了笑意;儘管海弗格爾無法實現和她的仰慕者相會的心願,然而一段持續七年,直至海弗格爾被主接走之後才停止的通信友誼,在此便緊密的建立起來。

若是海弗格爾可以像芬尼一樣活到95歲,而不是在42歲時早逝於肺炎,或許今天奉獻詩歌的歷史軌跡會因此改寫,基督徒也可以對奉獻的體會更為深廣、全面。然而,海弗格爾僅止活到主所量給的年歲,她緊握人生的最後不到10年,創作出一致性極高的70多首詩歌。

話說回來,若少了這些讓她年歲短減的因素-生命中無數沮喪、頹敗的經歷;病弱、痛楚纏身的軟弱;一心盼望成為專職傳教士,卻因身體狀況無法如願;受扎實聲樂訓練,曾和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卻在30歲不到的年紀,因病失聲-恐怕我們也無法從詩人領受如此豐滿至魂深處,濃烈、堅剛,又充滿力勁的奉獻之詩。

在海弗格爾的軟弱與自卑中、低潮與哀傷裡,她依然能夠找到勇氣奉獻,依然能提筆振振寫詩。

因此,海弗格爾的這70多首詩歌,不僅是寫給剛強基督徒的,也是寫給軟弱之人的。事實上,就是在軟弱到谷底的時候,唱起女詩人這些奉獻的詩歌,才最能體會主滿帶生命的慰藉,並緩緩經歷醫治,從心中堆築起奉獻的祭壇。

海弗格爾的詩歌不僅出於經歷,也出自於真理。她說:
「寫詩對我來說就是禱告,因為我從來沒有靠著自己寫任何一句,我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小孩子在寫。你知道,一個小孩每寫完一句就會問,『下一句該怎麼寫呢?』這正是我所做的。每一行我都祈求祂不僅給我思想和力量,更是給我每一個字,甚至每一曲調。常常我都能夠有一個清楚而直接的答案。」

四、無人能超越的奉獻經典詩作
真基督徒一生的經歷,是由奉獻的鷹架所搭建起來的,就如倪柝聲弟兄所說:「奉獻是得勝生命最末了的一件,奉獻也是得勝生命起頭的一件。初信造就之奉獻

在海弗格爾之後的基督徒對奉獻的概念,很難不被她的詩歌所影響、形塑。在她奉獻的詩歌中可以找到三個顯著的特點:
  • 奉獻不是勉強、痛苦的,而是極其喜樂,甚至是遇見愛主之後不得不的美好結果;
  • 奉獻是奠基於與主的情深,也是根據主寶血的買,她的詩歌刻畫出個人、親密與主關係的一面;
  • 對於奉獻的人而言,基督是執政掌權的王,聖徒對主的態度就是全然「降服」(Surrender)。
或許終身未婚的她,最有資格,也最有經歷寫出純一奉獻給良人的感動。

儘管海弗格爾的詩歌始終圍繞在「奉獻」這個主題,卻不會令唱詩人覺得她的詩過於扁平化,重複性高而了無新意。我們可以從詩人在《詩歌本》中五首經典的詩歌,看出她對於奉獻這個主題豐富、細緻,又滿有層次的處理,幾乎涵蓋了奉獻最重要的聖經真理。當我們將五首詩歌擺在一起讀的時候,簡直就像讀到一篇闡述「奉獻」豐美穩沉且全面的信息。

1. 奉獻的源由:主的愛和祂所流的寶血-詩歌331首「為你我流寶血

即使從今日的觀點來看,這首詩歌仍是一首震驚讀者,一闕非典型、極為前衛的寫作。這首22歲的詩人初出茅廬的經典傑作,是海弗格爾旅行德國時,受到一幅耶穌受難的畫作所感,改編並擴寫此畫下方的說明『為你,我捨生命,為我,你捨何情?』而成的詩作。

海弗格爾直接從主的觀點出發,用第一人稱來揣摩耶穌的心情,大膽挑戰聖徒的對主遙不可及的疏離感,創造基督徒在唱起第一句就彷彿看見受苦的主近在眼前的鮮明景象:
為你,我流寶血,為你,我捨生命,
將你洗得清潔,使你從死復生。
為你,為你,捨生命,
為我,你捨何情?
2. 奉獻的事物:全心全人-詩歌339首「主你得著我一生

這首毫無疑問的經典幾乎席捲了基督徒多半特會裡最重要的奉獻時刻;就像是掛了保證式的,只要唱起詩歌第一句:「主你得著我一生,使它歸你成為聖。」便能啟動聖徒深處奉獻的開關。一談到奉獻,基督徒很難不想到這首詩歌對他們的影響。英文原文詞句更顯得優美:
Take my life, and let it be
Consecrated, Lord, to Thee.
在這首詩中,海弗格爾不嫌麻煩,好像盤點珍寶似的,將一個人身裡身外的所有全都奉獻出去,從大範圍的「一生」(1節),到具體的「我手與我足、我口與我舌」(2節)、「我金與我銀、我才與我智」(3節)、「我心與我意、我愛與我情」(4節),最後再總歸到「一切」(5節),是對聖徒應當奉獻的事物最全面的書寫。

3. 奉獻的目的之1:活出主的自己-詩歌304首「從我活出你的自己

這首詩歌不是海弗格爾全部詩歌中詞藻最華美的,卻是意境最深、最富含生命,可說是她登峰造極的代表作。

老練的弟兄們在帶領青年弟兄姊妹們進入事奉時,必定會唱這首詩。這首詩歌說到了熱血奉獻後,在實際的生活所需面對的情景。若前一首「主你得著我一生」挑旺了聖徒奉獻的決心,這一首「從我活出主的自己」則沈澱了聖徒的心,帶領一位願意一生走上奉獻之路的人踏出了第一步。

此詩也和海弗格爾的生命經歷交互輝映,看見詩人在音樂成就最高峰的時候,主令她失聲,無法以歌聲服事神;也看見她正決意成為傳道人時,她虛軟的身體迫使她無法如願。正如詩歌中所說:
所有肢體每個時刻,約束、等候你發言,
準備為你前來負軛,或是不用放一邊。
約束,沒有不安追求,沒有緊張與受壓,
沒有因受對付怨尤,沒有因懊悔倒下。(3節)
因為奉獻後的真實事奉,不是靠一股猛勁驅使的熱血,而是仰望主的生命,以「活出主的自己」。

4. 奉獻的目的之2:為主爭戰-詩歌350首「誰是在主這邊

很難想像,出身於中產階級的高知識分子,甚至被人形容溫柔、矜持的海弗格爾竟把軍人的神韻在這首詩歌中捕捉得如此準確。詩歌第一節咄咄逼人、連珠炮的問句,幾乎已然讓答案呼之欲出:
誰是在主這邊?誰要跟隨主?
誰要為主活著,走祂的道路?
誰要撇開世界,去為主爭戰?
誰是在主這邊,跟隨主向前?
還有什麼回答好說,當然是放聲呼喊:「我,我,我,再問千萬遍,還是我阿!」

這首在女詩人眾多奉獻詩歌中突出但不突兀的詩歌,顯露她對奉獻的另一層領會;她好似化身勇猛的聖女貞德,以同伴的口吻,激昂的鼓勵其他聖徒,加入屬天聖軍,打這場註定得勝的爭戰。

5. 奉獻的目的之3:傳福音-補充本詩歌851首「讓主作工我身

在這首海弗格爾較不為人所知奉獻詩歌裡,也讀得出她個人經歷的影子。

和今日的基督徒一樣,海弗格爾身處的時代歷經多次宗派的撕扯,但女詩人無心捲入辯論與是非裡,雖然身體不堪擔任全職的傳教士,她仍選擇積極投入她能力所及的事工中:聖經教學、女青年會的擴展。然而,使她得以與維多利亞女皇並列為英國當代七位偉大女性之一美譽的,是她將後半生奉獻於貧民區中,屈身把福音與物資帶給饑寒受迫的窮困人。

因為曾歷經苦難中的安慰,她溫暖的同理心也能將安慰帶給同樣身處苦難中的人們:
求主教我如何將你寶貴救恩向人陳述,
使我言辭如有雙翼,及於人心,觸人深處。(4節)

五、全然奉獻的詩歌、全然奉獻的生活
海弗格爾不僅寫出全然奉獻的詩歌,她也活出全然奉獻的生活。

1874年,因著一次造訪友人,在一夜深談、分享她半年前那段改換她一生的經歷之後,將朋友一家10人全數帶得救,當時興奮無法入睡的她寫下了傳世之詩:「主,你得著我一生」(詩歌339)

有趣的是,這段故事還有後續發展。原來,那時的海弗格爾僅寫了這首詩歌的前兩節(共五節):僅奉獻「一生」(1節)和「我手與我足、我口與我舌」(2節)

海弗格爾年輕時所珍愛的首飾,
到了離世前一年全然奉獻給福音工作
經過了四年,到了女詩人即將離世的前一年,她靈裡受感,毅然將所有的金銀與首飾奉獻給福音的傳揚,隨後就寫下了這首詩歌的後三節:這時的她願意奉獻「我金與我銀、我才與我智」(3節)、「我心與我意、我愛與我情」(4節)並「一切」(5節)了。

她也捎了封信給她四年前帶得救的好友:
「除了主以外,我不保留任何的事物,我把我所有的金銀首飾都賣掉了,把一切得著的都歸給主,我只留下一個別針,天天戴在身上,那是母親給我的記念,除此之外,一切都已歸給基督。」
這首詩歌之所以能影響聖徒直至如今,成為詩人最拔尖的傑作,使人每次吟唱,心中每次震動的緣由,必然是因為這詩是出於她生活的準則、她個人私密靈中的經歷、和她無偽清潔的良心。

海弗格爾經歷神到哪裡,詩歌就寫到哪裡,她是自己詩歌最忠誠的實踐者,也是聖經裡所說的「行道者」(雅各書1:22-23);因此,她也鼓勵那些愛唱詩歌的人們:
「我勸你們徹底練熟一首詩,使它成為你自己的一部分,然後求神使它成為你所傳講的信息。」


註:海弗格爾寫給芬尼的英文原詩

Dear blind sister over the sea--
An English heart goes forth to thee.
We are linked by a cable of faith and song,
Flashing bright sympathy swift along
One in the East and one in the West,
Singing for Him whom our souls love best.
Singing for Jesus! Telling His love
All the way to our home above,
Where the severing sea, with its restless tide
Never shall hinder and never divide.
Sister, what shall our meeting soon be
When our hearts shall sing and our eyes shall see?

參考資料(僅列出主要參考來源)
  1. John Harris:Francis Ridley Havergal and the Fragrance of Christ
  2. PROFILE IN FAITH:Frances Ridley Havergal 
  3. 香港聖詩人
  4. 唱詩人第三卷,第四期
  5. 召會歷史簡介 p229
  6. 史伯誠 詩人小傳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延伸閱讀(依照教會歷史時期分類)

Info:
「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是一個詩歌探索計畫,將2000年來的詩歌歷史分成七大時期,細細挖掘歷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與其最具影響力,至今仍在教會中屹立不搖之詩歌背後的故事。

你可以到這裡看我們所完成的部份: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